新疆是农业大区,农业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底气所在。
近年来,全区立足独特的气候环境优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的发展思路,以品质和效益为出发点,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全区农业发展硕果累累。
饭碗端得稳
粮食稳则天下安。
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1583.4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4%,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口粮自给率达到119%,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我区紧紧围绕“疆内平衡、略有结余”的粮食工作方针,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形成了以小麦、玉米为主,水稻、豆薯类、杂粮多元发展的粮食生产格局,实现了粮食生产能力可持续增长。
“我们不断优化耕地质量,推广优质小麦品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越来越高。”奇台县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粮农冯汝刚说,近年来,一系列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夯实了粮食稳产高产的基础。如今生产小麦比过去节水50%,亩均产量提升约40%,实现了节本增效。
全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不断提升育种创新能力,粮食生产良种覆盖率超过98%,新品种为提升小麦单产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农业农村部门强化科技服务指导,注重良种良法配套,遴选一批粮食生产主推技术,集成推广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种植管理技术,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产量和生产能力提升的同时,粮食生产效益也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全区通过政策激励,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导扩大优质冬小麦种植规模,小麦生产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共同提升转变。2020年,我区很多农户采取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的种植模式,实现亩均收入过千元,远高于往年同期。粮食生产综合效益提升明显,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特色做得亮
2020年,全区棉花总产516.1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87.3%,新疆棉花面积、单产、总产、商品量、调出量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中国棉花看新疆的格局已经形成。
作为新疆农业的一张名片,棉花产业发展的亮点已不仅仅体现在产量,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批量作业的现代化农机装备,协同高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都让新疆棉花产业的综合实力得以跃升。
“十三五”以来,全区棉花机械化采收面积以年均超百万亩的速度快速增长。2020年,全区棉花机耕、机播环节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棉花机采率达到75.5%(含兵团),采棉机总数超5800台,棉花生产呈现规模化种植比例增加、种植成本降低、集约化水平提升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全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不断优化棉花品种结构和生产经营体系,科研单位针对机采棉发展中棉花品种的制约问题,从棉花资源研究到机采棉品种培育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棉花品种选育能力。2020年,我区自选培育的机采棉新品种亩产突破690公斤,质量达到“双30”标准,全区棉花万亩以上主栽品种覆盖率达75%,原棉品质一致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棉花供给质量和效益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得到提升。
产业跑得快
2020年底,第三届新疆馕产业推介会在郑州举行。新疆馕产业首次走出新疆举办推介会,便取得了现场销售107万元、订单10.33亿元的优异成绩,显示出馕产业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全区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和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截至2020年底,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产业强镇21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4个。全区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5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有41家,数量在西北五省区位列第二。
在这一过程中,4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快速提升,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明显提高。29家企业35类设备达到国际国内行业领先,25家企业28项工艺达到国际国内行业领先。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水平的稳步提升惠及广大农户。4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