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和田街社区居民肉孜·阿布杜拉和李均伟是几十年的同事,又是对门邻居,他俩居住的社区是乌鲁木齐市民族团结大院(小区)。李均伟的家人多次劝他搬到宽敞的房子去住,他都没同意,用肉孜·阿布杜拉的话说,“他是舍不得我们”。
不舍大院情,恰恰说明家在这里、心在这里。民族团结大院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让普通居民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参与者和践行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践行和参与,实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而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笔者认为离不开微观层面的涓滴之力、久久之功。
当前,乌市有民族团结大院(小区)3324个。这里演绎的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故事虽不同,但各民族团结一心,共筑幸福家园的主题是一致的、心灵是相通的。
任何事物存在都需要一定空间,民族团结大院就是具有鲜明生活特征的空间。这里的动人故事是日常生活的精华,散发出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在寻常生活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凸显,润物无声。比如,一张4个民族、27个孩子用过的摇床记录美好回忆;楼与楼之间的荒地变成了绿地,左邻右舍叫它“民族团结小果园”……见微知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生活本然状态呈现,意义重大、弥足珍贵,让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更具温暖感和力量感。
任何空间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民族团结大院是“全方位嵌入”的一种表现。当前,重构人与空间关系的心理纽带,需要把人心聚拢在同一屋檐下,把手足情、邻里情嵌入共同家园中,更需要“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全方位嵌入让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不断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大院成为共育“同心树”、齐浇“团结花”的典范,也是全方位嵌入的范本,更是中华文化“和为贵”理念厚植人心的生动写照。
任何关系都要依靠特定的纽带维系,而民族团结大院是以文化认同为精神纽带的。文化认同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认同,也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尤其是,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所以,各民族在文化认同中不但获得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价值定位,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的精神寄托、文化归宿。增强“五个认同”,每个人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通过共同的精神纽带实现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
小蜜蜂蜂房酿蜜,石榴果千房同膜。从民族团结大院到农村文化大院,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从个体到群体,只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大地,我们才能更好地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恢弘图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