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女儿,14岁的都尔汗·拉齐尼登上央视《开学第一课》讲台,饱含深情地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军医,回到红其拉甫,一起守护我们的家,守护我们的祖国。”她发自心底的一番话,让许多人热泪盈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实施,各族百姓情感交融、守望相助,爱我中华的种子在心灵深处扎了根。
中华文化润心育人
在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孔子铜像矗立在教学楼前,《论语》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宣传画随处可见。课余时间,孩子们学书法、下围棋、弹古筝、拉二胡、唱京剧、打腰鼓、学舞狮子、排练秧歌……博大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着迷。
在拜城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建起了国学书屋、孔子广场,乌鲁木齐市则将京剧、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编入校本课程。热孜娅·阿不都拉是乌鲁木齐市46中初二学生,她学唱了京剧《杨门女将》中穆桂英挂帅的唱段,“不仅感受了京剧艺术之美,还学习到了一位巾帼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
库尔班·尼亚孜是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创办者,在他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传承中华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孩子们增强‘五个认同’,从根本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库尔班·尼亚孜说。
穆萨·图尔贡是乌什县走出的第一位清华学子,也曾是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学生。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要努力学习本领,将来报效祖国。”
多彩非遗融心互鉴
新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诠释。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新疆(含兵团)14个项目入选。至此,新疆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增至97项。此外,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有315个,还有3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疆各地州县市都建立了非遗名录,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趋完善。艾德莱斯绸、喀什土陶、桑皮纸制作技术……一项项曾经濒危的非遗项目如今青春焕发。
随着旅游兴疆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通过开发衍生品,实现了“活态”传承。它们不仅成为新疆魅力的一部分,也成为各民族展示文化风貌、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媒介。
“我喜欢新疆的小花帽、刺绣、糕点和香喷喷的馕……这些好看好吃的居然都是非遗!新疆之旅,让我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浩瀚博大!”在一款知名旅游APP上,上海旅友王丽颖写下的这样一段话,引来网友纷纷点赞。
中华文化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才能枝繁叶茂。多彩的非遗项目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让各民族相互欣赏,美美与共,手足相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69岁的吐尔逊·肉斯坦木是喀什土陶第七代传人,也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2020年,北京女孩樊雨倩来喀什古城旅游,对喀什土陶一见倾心,于是拜吐尔逊为师,留在喀什学习。不久前,吐尔逊过生日,樊雨倩特意买了一个大蛋糕庆贺,老人很感动。“她和我孙女年纪差不多,我们就像一家人。”吐尔逊说。
文物证史铸牢共识
9月4日,来自喀什的新疆大学大一新生玉素甫·哈斯木和两位同学一起来到新疆博物馆,“文物印证了课本中的历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玉素甫说。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鲜活教材”。为了让考古成果尽快和观众见面,全疆各地都加快了博物馆建设和升级。目前,天山南北已有92座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45万件。
徜徉其中,能充分感受到西域大地与中华民族大家庭根脉相连的紧密联系。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数字技术提升了博物馆的魅力指数。2019年,全疆各级博物馆接待观众近700万人次。博物馆已成为全疆各族群众学习历史文化的大课堂,在文化润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遍布全疆的著名文物遗址景点也成为各族群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各族群众能从博物馆中学习新疆历史,对于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革命文物工作处副处长王金文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