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记者一行从额敏县城出发,行驶十几公里,就来到了杰勒阿尕什镇纳仁恰汗库勒村,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着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沿着平坦的柏油路,记者来到该村的民俗文化馆,道路两侧停满了前来观光旅游的车辆。
“这两天人还少了,‘五一’小长假期间,我们村里来了上万名游客。”纳仁恰汗库勒村党支部书记李富江说。
上个世纪60年代,阿山卡科·伊曼作为该村队长,超额完成了政府规定的粮食生产任务,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前往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回来以后,阿山卡科带领各族村民积极生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从此,这里也有了另一个名字——阿山村。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纳仁恰汗库勒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了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激励后人奋发图强,2019年6月,包联该村的额敏县纪委监委决定修建村民俗文化馆。2020年6月,该馆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东方红75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车身上的斑斑锈迹诉说着悠悠岁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砖包皮结构住房,用辘轳从井里打水的场景,带人穿越到艰苦奋斗的岁月。
马拉爬犁、门市部、电影放映厅……唤起人们的记忆。在画有牛车的墙前,不少游客手牵绳子、模拟赶牛,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在一面贴满新旧对比照片的展板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不时伸手去抚摸展板,这些照片将她的思绪拉回到了从前。
老人叫关芬英,今年79岁,出生在北京。1961年,她随父母来到纳仁恰汗库勒村,在这里成家、生儿育女。“我们刚来的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当时,阿山卡科队长带着村民帮我们搭了一个棚子,借来了锅碗瓢盆。”关芬英回忆道,“我们的生活变化很大,特别是近几年,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土坯房变成了安居房,就连垃圾场都变成了小游园。”党的十八大以来,纳仁恰汗库勒村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扬灰路铺上了沥青、浑浊涝坝水变成安全甘甜的自来水,教育医疗都有保障……
纳仁恰汗库勒村还建设了塔巴馕电商馆、百姓大舞台、休闲亭、垂钓池等,推进村容村貌美化亮化工程,主街巷道硬化拓宽、院墙整齐划一。
“我们还组织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庭院‘生活、种植、养殖’三区规划,因户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李富江说。
4月下旬,村民王海萍开起了农家乐,走上了种植和餐饮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我们的食材都是自家菜园子种的,有蒲公英、荠菜、茼蒿等,主打的是自家散养的土鸡,开店不到一个月就挣了3000多元。”王海萍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