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忠(右一)给村民讲授红枣嫁接技术。泽普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物档案
刘国忠,1951年11月出生,1974年5月开始担任科克墩村报账员,历任村会计、村委会主任,1999年任村党支部书记直至去世。他在一个维吾尔族人口占95%以上的村庄,一干就是近40年。2013年荣获中国十大“最美村官”“自治区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殊荣。2013年10月24日,刘国忠因交通事故离世,享年62岁。
“我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党员应该做的,没想到大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评价。希望我能为村民办更多的实事,让所有村民过上好日子。”
——刘国忠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韩沁言
“你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村官,肩上挑的全是咱老百姓的期盼……”走进位于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的刘国忠先进事迹展示馆,《最美村官刘国忠》的歌声回荡在耳边。
“在刘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5月12日,科克墩村村民昆都斯·阿不都瓦依提说,“刘书记是为我们村民真正办实事的好书记。”
“最美村官”刘国忠的故事流传颇广,他在位于昆仑山北麓的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带着维吾尔族乡亲,将十几年前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20元的落后村变成了2012年年人均纯收入接近8000元的先进村。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清晨的阳光,照着科克墩村,村边的提孜那甫河静静地流淌。
“刘书记8岁那年,和父母来到这个戈壁滩,喝的就是这河里的水。”科克墩村村委会主任艾山·沙德尔深情讲述。
从1982年开始,每天清晨,他们都会碰个头。村里有些啥事情,哪些要立刻做,哪些可以缓一缓,谁去盯着干,就都有了安排。
那一年,刘国忠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后又担任村支书。
“放心吧,我会带大家过上好日子的。”为了这句承诺,刘国忠熬白了头发,操碎了心。
“他的心早就被科克墩村占满了。”艾山说,“别人干不成的,他想办法也要干成。”
科克墩村人口少,与叶城、莎车交界,是泽普县最偏远的一个村落。村西有条宏伟渠,流着滔滔叶尔羌河水,但那是邻县的。
刘国忠想,这条渠纵贯村里的土地,渠东500亩,渠西1000亩,从这里引水灌溉,多好。
找乡里、县里,都没法解决。他骑着自行车,带着铺盖干粮,一次次跑。被拒绝了,回头再来。
“5年,也不知道他跑了多少趟。邻县领导终于被他的执着和诚意打动了,2002年7月,答应在渠东开一个小口,让我们建一条引水渠,灌溉渠东那500亩地。”艾山回忆说。
当年冬播小麦,这500亩地浇上了畅快水,第二年单产就突破千斤,温饱解决了。
可渠西还有1000亩地。刘国忠找准机会,提出两条建议:在宏伟渠西建引水渠,修一条出村到乡的柏油路。
过了年,见不到动静。刘国忠坐不住了,2012年3月,他坐汽车、火车三进乌鲁木齐。终于,项目立项,专款到县,路和渠动工了。
当清澈的渠水哗哗流进绿油油的庄稼地时,村民们激动地光着脚在渠道里奔跑欢呼。
如今,科克墩村的农田油绿,林果增收,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2万元。
心里装得下整个村子
2012年2月,科克墩村换届选举,刘国忠已经61岁了,子女们劝他该休息了,他也觉得该退下来了。未曾想,刚听到风声,村民们集体到乡上县里去“上访”:“还让刘书记给我们当书记吧!”
刘国忠感动了,“这身骨头早就交给村里了,大家觉得还能用就用吧!”于是,他再一次全票当选。
“刘国忠有文化,做人公道,诚实善良,心里装得下整个村子。”昆都斯说。
村民们信任刘国忠。1974年,23岁的刘国忠任村保管员兼会计。8年间,每年数万公斤的粮食从他手里过,年年对账都是分毫不差。
1982年7月,刘国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国忠是个热心肠的人,村里谁家有事情,他总是主动上前帮忙。村民遇到困难,只要有刘国忠在就不怕。
“在我们村,有困难,找刘书记,村里的孩子都知道。”从小和刘国忠一起长大的昆都斯说。
村民吐尼莎汗·萨依提的丈夫瘫痪了1年多,丈夫去世时家里又发生火灾,把牲畜和房子都烧掉了。连遭打击的吐尼莎汗一病不起,刘书记送去500公斤粮食,对她说:“大姐,你放心。大哥走了,还有我们呢。”
吐尼莎汗眼里满含泪水,紧紧抓着刘国忠的手,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刘国忠又给她家送了4只母羊,帮她恢复生活的信心。
重新开朗起来的吐尼莎汗逢人便讲:“刘国忠是我弟弟,只要有他在,我心里就踏实。”
刘国忠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几十年坚守在科克墩这个偏僻的乡村,努力让全村村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做任何事都为村民考虑
“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凡事都要一碗水端平,多为群众造福,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刘国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用上照明电曾是科克墩村几代村民的愿望。刘国忠多次往供电公司跑,带着铺盖去乡里,领导开会去了,刘国忠就睡在巴扎上等。10月的夜晚冻得睡不着,他就来回走动好让身体暖和些。
2000年末,科克墩村终于亮起来了。通电那天晚上,刘国忠宰了羊,村民们聚集在他家的院子里有说有笑、载歌载舞,比过年还高兴。细心的老支书阿不都瓦依提却发现刘国忠不见了,当大伙儿在村委会找到他时,他手中拿着半块馕,脸上的泪痕未干,斜靠在墙角睡着了……
过去,村里唯一通往村外的道路浮尘滚滚、坑坑洼洼,7公里的路要走3个多小时;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刘国忠带领村民从河里拉沙石,铺到路上,如今,科克墩村通往乡上的路已铺上柏油。
20世纪90年代末,科克墩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小麦、棉花,来源单一,收入较低。为了增加村民收入,1998年,刘国忠动员村民大面积种植核桃,仅核桃一项每年就为村民增加收入100万元。
2007年,刘国忠发现色素辣椒不仅市场需求大,还适合在科克墩村种植,于是在全村推广,挨家挨户做工作,有不少村民心存疑虑。村民阿依提拉罕·阿皮孜担心地说:“亏了怎么办?”刘国忠回答:“那你就在我的地上试种一年,挣了算你的,赔了算我的。”
在科克墩村,与阿依提拉罕一样不相信种色素辣椒能挣钱的还有19户,刘国忠家的20亩地变成了村民的“试验田”。在刘国忠手把手地示范指导下,当年阿依提拉罕种植的1亩色素辣椒收入2600多元。
村民们在他家地里种辣椒,亩均纯收入都达到2500元以上。刘国忠却一年没种地,少收入好几万元。
“你傻啊,不觉得亏吗?”有人问刘国忠,他却说,“明知道可以让群众得实惠,却害怕自己吃亏不去干,那才是傻!”
第二年,不用动员,全村村民都种了色素辣椒。“我们信服刘书记,因为他做任何事都为村民考虑。”阿依提拉罕说。
刘国忠任劳任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精神,激励着科克墩村的村干部。
“刘书记,我会以您为榜样,向您看齐。做一名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好干部。”科克墩村党支部书记王宇说。
刘国忠走了,但他的精神仍激励着每一位后来者,像他一样百折不挠地为百姓的幸福接续奋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