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若羌在遭遇几天沙尘天气后,若羌县气象局立刻开展人工增水作业。这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改善了沙尘弥漫的天气现象,缓解了旱情,为春耕备耕带来勃勃生机。
从农业抗旱减灾到云水资源开发,从生态环境建设到精细化服务大众……随着气象事业不断发展,新疆气象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从无到有,由过去单一预报向多元化发展。如今,以人为本、无微不至的气象服务,已无所不在。
气象进入科研时代
3月6日,若羌楼兰机场里,一架轻型飞机停在停机坪上,别小看这架小飞机,里面暗藏玄机。
不到1.5米长的机舱里,密密麻麻摆放着各种电子仪器,这些仪器和机身上的多个设备相连,当飞机在云间穿梭时,外部设备会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舱内电子仪器上,仪器则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这架飞机是目前新疆唯一一架能同时实现人工增水作业和科研用途的全能飞机。据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高级工程师郑博华介绍,飞机上有降水粒子探头、云组合探头、机载云雷达等设备,收集的数据作为后期科研之用,可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的精准度。

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飞机上检查设备。记者 郑卓摄
为紧密围绕气象科研型业务发展需求,自治区气象局确定了以环境改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应用、人工增雪效果评估技术、物联网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管理中的应用等3个创新工作培育方向,搭建天山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应用外场实验研究平台。2020年,自治区气象局有14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27项成果获得软件著作权,多项成果属重大突破。
科技支撑作用下,新疆气象精密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已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全区新建39个自动气象站和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成全国一流的信息化自动化智慧检定实验室,以及“天镜”集约化监控系统。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完成升级大数据平台搭建,新疆“云+端”气象业务技术模态基本形成。
服务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气象科技的提升,有效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农业气象服务。
3月16日,自治区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开始开展冬小麦安全越冬调查。通过对不同地段的冬小麦越冬情况和田间积雪厚度进行实地查看、测量,结合天气形势预测,工作人员能很快制作出冬小麦越冬服务材料,并及时通报决策、涉农部门和农户。
为完善农业气象监测及气象灾害防范机制,3月9日,塔城地区气象局与地区农业农村局商定合作框架协议,开通“直通式”气象为民服务平台,推进农业气象预警、服务技术科研攻关合作。

2020年,石河子市棉花分布监测图。自治区气象局提供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是新疆乡村振兴的重点。为服务全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自2012年起,自治区气象局积极推动“三农”小型试点项目落地。目前,全疆农业自动观测网络已见雏形,可视化观测和实时观测数据与服务平台实行有效对接。新疆农业气象台研发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可随时调取全疆农林水牧各类专家库信息,每年受益农户达10多万人次。
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赵明介绍,接下来,自治区气象局将做好棉花、特色林果、大宗农作物全生长段精细化服务产品研发,以及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
多元化创新紧贴民生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服务已从过去单一的天气预报,发展成集预报、预警、防灾减灾、科研科普等在内的多项公共服务。
日前,新疆农业气象台和新疆气象服务中心,结合气候预测数据分析,发布了“2021年新疆赏花时间图”,气象服务正带领游客精准“探花”。
为了保障民生需求,自治区气象局将气象信息、全疆预报预警、出行服务等信息一并纳入微信公众号中,人们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所有气象信息,通过抽样调查,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0%以上。

乌鲁木齐市气象卫星地面站工作人员正在实时监测卫星图像。记者 郑卓摄
依托优势资源,自治区气象局积极推进“大美新疆”系列气候品牌标志认证,打造新疆精品旅游线路气象服务保障示范工程,成功创建了“中国雪都阿勒泰”“中国彩虹之都·昭苏”“中国天然氧吧·尼勒克”等一批特色气候旅游品牌。
据新疆气象局局长、副书记崔彩霞介绍,目前,自治区气象局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打造“独库公路”精品旅游线路气象服务范本,研发花期预报、彩虹预报、景区精细化预报等系列旅游服务产品,效果良好。双方已签订合作协议,将气象服务写进自治区文化与旅游“十四五”规划中。
2021年,新疆将大力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将气象信息纳入“一部手机游新疆”平台上,同时研发针对自驾游群体的气象服务产品,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防御、不同区域花期、观星、赏月等特色旅游气象服务。同时联合公安、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完善恶劣天气条件下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