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抓党建、强经济、聚民心,一大批特色产业在新疆拔节生长,带动各族群众脱贫增收,迈进全面小康。
小馕饼撬动大产业
和面、揉面、烤制……8月21日,霍尔果斯馕产业园内一派繁忙景象。
“去年6月霍尔果斯馕产业园投入运行后,已累计向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出口1000余万个馕。”霍尔果斯馕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阿曼太·阿布都热衣木说。
这里的馕还销往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订单源源不断。霍尔果斯馕产业园成为网红打卡地,独具特色的馕文化让游客流连忘返。
霍尔果斯馕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为引领,以“小馕饼撬动大产业”,采取“加工+出口贸易+文旅”发展模式,吸引入驻食品加工企业13家,引入疆内特色产品企业60余家。
如今,霍尔果斯馕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日产馕、列巴等40万个,日均接待游客2000人次。今年,该公司党支部荣获“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喀什中亚南亚工业园区管委会招商发展中心主任、深圳市援疆干部徐嵩,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政策研究、招商引资等工作。仅去年,他就参与对接260多家企业考察喀什,落地项目137个,达成意向投资75亿元。
“作为一名党员,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谋福祉是我的责任。”荣获“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徐嵩说。
产业照亮增收致富路
“九分荒漠一分土”,是和田市吐沙拉镇斯亚村的生动写照,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产业基础薄弱。如今,斯亚村注册了4个合作社,提供6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工资3800元以上。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吐沙拉镇斯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麦麦提热夏提·麦图荪与村“两委”经过深入调研,创办合作社,并探索创新推广“联建联养联种”养牛模式,以群众入股养殖、合作养殖、托养方式,打造集牛繁育、饲养、销售和饲料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链。2020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万余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14万元。
“想让村民跟着党支部走,还得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麦麦提热夏提·麦图荪与村干部请来技术员,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圈舍打造特色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养殖;通过发展核桃、桃子种植等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麦麦提热夏提·麦图荪荣获“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
“农业生产中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秉承这种理念,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
上世纪80年代,新疆棉花生产总体水平低。那时,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被证明增产效果显著,可如何将播种和铺膜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生产难题。
这时,机械装备研究所的共产党员陈学庚站了出来,带领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开展研究工作,研制出棉花铺膜播种机,开创性地将铺膜和膜上点种进行了有效集成,该项成果获得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时任机械装备研究所所长的陈学庚与团队研制出一次作业完成平地、铺管、铺膜、精量穴播、膜孔覆土等8道工序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该项成果推广面积一度占到兵团棉花播种面积的82%,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党支部荣获“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近年来,该研究所研究出一批解决新疆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成果,推广新产品7项,为企业直接增加产值累计超过3亿元。
“我们开发的系列残膜回收机已实现产业化生产,组建的‘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团队’获兵团脱贫攻坚专项‘记大功’奖励。”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杨冬梅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