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骄阳照耀在苗木林地里,一片片树叶泛着耀眼的光。
行走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良种场村,记者看到四周都是大片大片的苗木林地,嫩黄的金叶榆、挺拔的紫叶稠李、尊贵的夏橡、柔美的火炬树……如同置身于绿色的海洋。
“这棵树是云朵造型,那棵是孔雀造型,再往那边是蘑菇造型,这种造型树每年都卖得很好。”7月12日,呼图壁县新建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新建,正带着客商商议苗木销售事宜。
良种场村是呼图壁县的苗木专业村,该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种植苗木。王新建的父亲王义德是呼图壁县的第一代苗木人。1980年,15岁的王新建跟着父亲带头在村里种树苗,他家也成为村里最早的一批林业专业户、呼图壁县最早的一批“万元户”。如今,王新建家的苗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多亩,每年苗木销售收入上千万元。
“良种场村的苗木产业是在转型升级中发展起来的,这种转型升级既源于市场的需求,也源于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呼图壁县审计局驻良种场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世平介绍。
王新建说,2000年以后,随着苗木市场前景看好,加上政府积极扶持引导,良种场村苗木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了2010年前后,各地绿化力度加大,对苗木的需求不断增长。得益于这一市场机遇,良种场村的苗木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刘世平说,该村苗木产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起起伏伏。
很多村民刚开始种苗木时,以低中端树种为主,品种较单一。后来市场逐步升温,村民便一窝蜂地扩大种植面积,因为追求数量,造成了低层次、低附加值树苗的无序竞争。小规格苗木、普通品种苗木逐渐受到市场冷落。
“好苗木特别是那些高端苗木,可不是随随便便种出来的。”王新建说。
曾经,村民推崇“密植”模式,一亩地种三四千棵小树苗,希望以数量赢市场。而后来的发展证明,种得多不如种得好,种“懒汉树”不如科学管理好。
2013年8月,呼图壁县组织全县20多位苗木种植大户到德国、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考察。这让王新建大开眼界。
“这些国家的苗木都是标准化种植,大树小树基本是容器育苗,销售时挖、装、运都是机械化。考察后我意识到,标准化生产,大规格苗木、中高端苗木和景观苗木将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王新建说。
考察回国后,王新建在村里带头标准化种植大规格、高附加值苗木。后来,他的苗木还出口到了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过去,我们一亩地种三四千棵小树苗,现在,一亩地只种70多棵大规格苗木,但每一棵都是高附加值的树。”王新建说。
仅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难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2009年,王新建在村里率先成立了新建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86户。截至目前,合作社苗木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年销售额最高达3000万元。
牢牢抓住苗木种植主业的同时,良种场村积极推进苗木产业外延拓展。
2015年,王新建依托千亩苗木基地,建设了七彩林海休闲园,并引导该村苗木产业由单一苗木种植向绿化工程建设、生态体验、旅游休闲、林下种养等“苗木+”综合业态转变,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链。
刘世平介绍,2020年,良种场村人均纯收入20200元,其中,苗木产业收入占80%。
“村民几乎家家在县城有房、户户有私家车,基本过着‘冬城夏村’的生活。开春回村种树,冬天进城休养,日子过得富足而惬意。”刘世平说。
良种场村紧邻呼图壁县城。记者在村里登高眺望,只见县城四周“绿色围城”。
呼图壁县苗木花卉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柯云说,正是在良种场村这样的一批苗木专业村的带动下,目前全县苗木种植面积达15万亩,苗木品种300个,销售规格上千种。全县有2000户近3万农民从事苗木生产销售,年销售各类苗木最高达1.5亿株、销售额最高达10亿元,推动了全县绿色产业发展。
大家谈
让苗木产业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王新建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到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带来市场机遇;再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释放绿色发展红利;现在又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政策持续给力。我们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指引和扶持。
经过多年的发展,良种场村苗木产业已实现了“六个转变”:树种由常规树种向高附加值、珍稀、景观树种转变;经营由一家一户分散无序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转变;产业由单一苗木种植向“林业+”综合业态转变;交易由地头销售向国家级交易市场订单销售转变;融资由五户联保向林权证抵押方式转变;品牌由区域性品牌向国际化品牌转变。
我们要持续推进苗木产业的转型升级,让每一棵苗木都成为农民的“摇钱树”,让苗木产业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