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呀大又甜,那里来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达坂城的姑娘》曾经传唱大江南北。然而,达阪城的名片不限于此,这里还是中国风电的摇篮,运行了半个甲子的达坂城风电场,搭建起风电发展的历史博物馆,伫立兰新高铁两边的排排风机,成为入疆通道上的标志性景观。
试验风机获得认可
沿着达坂城公路前行,一块蓝色标语牌引起了记者注意——“1986年,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水电部的支持下,新疆水利水电研究所购进丹麦Wincon公司55千瓦独立运行风电机组与100千瓦并网风电机组各一台,正式开始风力发电在新疆的应用探索”。标语牌的不远处,可见最早的试验样机旧址。
时至今日,我国的风电行业早已变了模样。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我国风电累计装机2.87亿千瓦,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行业的先驱们怎样创造了历史?新疆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春利告诉记者:“当时,新疆主要的电源还是煤电。在国外考察学习时,我们意识到新能源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最早的两台风机1987年元旦正式投运,运行了一年后,效果比较好,可利用小时数达到了3700小时,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达坂城的试验风机获得认可后,1991年9月,原新疆自治区电力局批复成立隶属于原电力工业局的新疆风力发电场。在当年批复的《关于协商风力发电厂选址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话:“远离居民点和林带,不占耕地与良田,也不影响水源地开发建设,电厂运行生产对环境没有污染。如大规模开发建设,不仅增加新能源,也是改造戈壁滩、美化环境,增加乌鲁木齐市新的旅游景点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获得了各部门批复后,新疆风力发电创业者经过了半年努力,引进了丹麦BONUS3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这是我国第一批风电机组,也是当年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我国首座风力发电场——总投资达6900万元的达坂城风电场在1992年正式投产发电。
从螺丝钉到整机实现国产化
1992年至2000年间,达坂城风电场相继引进了丹麦BONUS、NTK、维斯塔斯等欧洲厂商生产的数百台风机。
然而,跨越重洋来到新疆的国外风机却有些“水土不服”。记者了解到,进口风机的质保期大多只有一年,运维工程师一年仅来中国维护一次。
“90年代,一台风机液压泵出了故障,没有电话,网络也不发达,只能给国外工程师发函,花了两周多才解决。” 达坂城风电二场副场长马建国告诉记者,“当时,丹麦风电专家过来维修,一天的工资就是3700丹麦克朗,我们根本无力长期承受这个成本。”
面对超长的维修周期和高昂的专家费,新疆的风电创业者下定决心,迈出风机制造业国产化的第一步。
马建国回忆说:“当时就和丹麦NTK公司风机商量,希望从整机进口改成散件进口,从风机内部结构开始学起,按照图纸自己学组装。”
“零部件坏了,就联系一些制造厂商共同开发。最开始是螺栓,之后是塔架、叶片、齿轮箱,最终,攻关风机控制系统,实现了国产化整机制造。”魏春利说,一步一步地,中国的风机制造业初具雏形。
风机运维工作也是如此。“出了液压泵故障后,风电工程师们吸取了教训,把英文版的维护手册翻译成汉语,对着图纸、检修手册开始做培训,经过了很长的周期,人员技能水平自然就提升了。”马建国说。
1994年12月,新疆建成国内首家单个风场装机容量超过10兆瓦的风电场,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
30年搭建起“风电博物馆”
从一张张图纸,到一个个零部件,我国风电制造工业体系走向健全。随后,原国家经贸委开展了“加快国产化、加快技术进步”的“双加”工程项目,并进行了国有电力企业公司制改造、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将“新疆经验”推广到了全国。
“当时在‘双加’工程验收会议上,全国所有具备风电发展潜力的省份电力公司负责人都来新疆开了现场会,会上提出,具备条件的地方都可以开始建风电。”魏春利说,“这也意味着,我国风电从试验阶段正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4月的新疆乍暖还寒,达坂城成片的风电场一望无际。来到达坂城风电场的中央控制室,窗外数百台风机的运行情况一览无余。控制室的屏幕实时显示着风机运行状况,风速如何、每小时发了多少度电。
现场工作人员岳庭利告诉记者,目前,最早引进的丹麦BONUS机组已经退役,经过了多次“以大代小”技改工作,现在采用国产的1.5兆瓦风机、2.5兆瓦风机,金风科技最早研发的600千瓦、750 千瓦机型也都还在正常运行。“这里算是国内风机机型最全的‘风电博物馆’了。”
从1986年戈壁滩上两台千瓦级的试验样机,到2020年我国整机厂商超过50吉瓦的出货量,风力发电度电成本已能够媲美煤电,我国风机制造业已完成了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