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热依达
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棋眼”活则全盘活。
人均耕地少,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低,产业规模小……曾是制约南疆农业发展的瓶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今,南疆的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特产品品牌越来越响,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农民“钱袋”越来越鼓……无处不在的巨变,让南疆成为新疆“三农”工作成就的缩影。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抓实抓好促进南疆发展。我们相信,未来,南疆“三农”画卷一定会更加绚丽。
全产业链发力 融合发展开新局
金秋十月,昆仑山下处处是丰收的图景。田间地头农机穿梭作业;农业产业园内企业竞相发展;工厂车间里农特产品正在华丽“变身”……
近年来,自治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南疆各地州紧抓发展机遇,突破发展瓶颈,走出了一条条发展新路。
阿克苏地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备的各类园区12个,培育林果企业196家(重点龙头企业78家)、合作社818家(示范社123家);和田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红枣批发交易市场,建成各类农业园区25个,初步建成8个集农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展示展销于一体的驴、羊、兔、鹅、鸽、食用菌等产业园……
龙头企业、产业园区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雁阵”,挑起了实现农业主导产业从点到面、从量到质飞跃的大梁。
核桃壳加工成活性炭、核桃分心木加工成保健茶……叶城县的核桃被“吃干榨净”,沙棘饮料、原浆、茶叶……阿合奇的沙棘附加值不断提升。这一切,无不是南疆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链新突破的真实写照。
揉面、打馕、烤制……一个个麦香扑鼻的馕在打馕师傅的手里完成。在南疆,这个曾用来果腹的小馕饼,如今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链接一产、立足二产、牵手三产”。新疆馕产业的发展成为南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缩影。
喀什地区依托12个县市的馕产业园,生产馕、列巴等系列产品,带动320万亩小麦商品化率达到80%以上;阿克苏地区现已形成规模的馕产业园共9个,有馕加工企业11家,日产馕224万个,年销售额21.2亿元……作为新疆重点发展“十大产业”之一的馕产业,经过近年来的持续产业化改造,已从传统的个体化、作坊式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转变。
软硬件兼备 农村成为宜居地
走进巴楚县阿纳库勒乡曲许尔盖村,崭新的房屋,木制门窗、柱子装饰有彩画,静谧又充满生机。这是如今塔里木盆地农家小院的典型样貌。
“我们现在吃得好、住得好,还享受好政 策。”曲许尔盖村村民达吾提·麦麦提环顾整洁又漂亮的自家院落,很是满意。曾经的曲许尔盖村并没有稳定的供电设施和自来水。到了夏天,庭院四处都是羊粪,村民饱受蚊虫肆虐之苦。
2018年,自治区印发《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南疆各个农区迅速推开。
前所未有的举措有效改善了南疆乡村人居环境,告别了过去垃圾成堆、蚊蝇乱飞的“脏乱差”,代之以生产、生活功能“三区”分离、垃圾污水有序治理的崭新模样。“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的农村厕所也在“厕所革命”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年来,自治区不断加大南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建“四好农村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网改造等,补齐了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短板。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远行有高速、出疆选择多;喝着自来水、用着电采暖、做饭有燃气……在南疆农村生活和在城里一样舒适方便。
一座拱棚、一个菜窖、一个暖圈、一群家禽、一架葡萄。这两年,南疆各地加大庭院改造力度,把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庭院经济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充分利用庭院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将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变成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的“创收之所”,因户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提高庭院经济综合效益,既美了乡村又富了农家。
目前,喀什地区庭院经济已实现全覆盖,和田地区41万农户靠着庭院年人均增收上千元。如今,南疆的农牧民正享受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福祉。
2019年底,新疆40026户16.92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多少年来,南疆部分农村发展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从此因搬迁而破局。
“我是2018年从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艾杰克村搬迁至阿克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昆仑佳苑社区的,从山上搬下来,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楼房,水、电、气、暖、网一应俱全。我现在学会了大棚蔬菜种植,在阿克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承包了7座大棚,一年挣15万元不成问题。”麦麦提乌吉·希尔艾力高兴地说。
内生动力足 新型农民立潮头
今年57岁的依马穆江·台外库力是喀什市阿瓦提乡其特勒克村村民。他曾是靠天吃饭的农民,现在开办了合作社,建成了能容纳3000吨以上农副产品的冷库和20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加工车间,通过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乡镇2000余名村民增收。
“我们全家的生活以前仅靠8亩地来维持,那时候不懂科学种植,就是靠天吃饭。”依马穆江说,40多年过去,他家的年收入已逾百万元。
如此巨大的变化,源自自治区支农惠农、强农富农的政 策支持。
“每年自治区农业专家、林果专家都会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乡里也会有农业服务队给农户提供技术辅导,农民学到了科学种地的本事,种出来的果子品质就高。”依马穆江说,销路也不愁,各乡镇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每年丰收季,当地政府和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也纷纷帮着找销路、卖产品。
2018年以来,自治区实施林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南疆各地州落实疏密改造、整形修剪、有机肥沤制、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生产、分级采收、加工转化、市场开拓等措施,推动林果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升级。新疆农产品“两张网”的建设更是加快了南疆特色农产品“出圈”进程。
农民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增收,从为吃饱穿暖犯愁到小康路越走越宽广,富裕之门已开得敞亮。
在南疆,部分农民曾因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没有就业渠道而愁眉不展。
可如今,行走在南疆各地州的乡镇,随处可见一个个援疆企业让当地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座座扶贫工厂让妇女走出家门,领到人生第一份工资;一场场技能培训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生活更有保障。
5年来,南疆各地州用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和高度,彻底改变了农民单纯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变产业工人、农民变技术骨干、农民变电商达人……如今的他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精准施策;广大基层干部与“访惠聚”工作队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找准主攻方向,多管齐下拓宽南疆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
“现在只要想干,就有活,想学就有机会,只要努力不愁挣不到钱。党和政府给我们搭建了太多的平台。”于田县斯也克乡克尕孜村村民阿提克木·买赛迪说,村里成立博日齐草帘子农民合作社后,他决定参与进去。
(责任编辑:小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