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莎车机场北侧的莎车戈壁产业园,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照射下分外显眼。莎车县在荒漠戈壁上建起温室大棚,让昔日的戈壁荒滩上“长出”万亩产业园。
置身产业园,温室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西红柿、辣椒,与棚外光秃秃的沙石形成了强烈对比。“每天下午6点开始,一辆辆货车将装好箱的西红柿运往周边城市批发市场。”9月9日,莎车戈壁产业园负责人魏新亚说,“戈壁产业不仅不占用已有耕地,还实现了戈壁变绿洲的梦想,成为群众致富的新路径。”
人均耕地仅有2亩的莎车县,如何高质量推进小康进程?莎车县委提出“发展设施农业不占用耕地”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向戈壁要土地、要产业、要效益、要就业、要增收。
莎车县充分利用产业援疆、人才援疆优势和戈壁荒滩资源,与一家农业公司合作,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规划建立占地面积2万亩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今年1月,莎车各族干部群众从零开始,一公里一公里地推进,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修建,斗严寒、战酷暑,终于使戈壁荒滩变成了今天的绿洲田园。
“戈壁上有着丰富的光照资源,通过微喷灌技术精准灌溉和智能水肥大数据推广利用,实现集约高效的农业生产,为在戈壁上建大棚奠定了基础。”魏新亚感慨地说,“现在,我们一个员工能管理4座温室大棚。”
自动卷帘机、果实采收车、水肥一体机等设备解放了农民的双手,曾经辛苦劳作的场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管理。当地农民通过参加培训,学习管理大棚作物的新技术,锄头和铁锹被手机和电脑所替代。
莎车县佰什坎特镇仓巴扎村32岁的村民麦麦提尼亚孜·艾海提和妻子麦热木古丽·马木提就是这样的“新式农民”,他们的日常工作与父辈们相比已经大不相同。
每天早上,麦麦提尼亚孜都要打开手机上的“天正智能”软件,查看大棚里辣椒长势和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结合天气状况,他可以点击“升帘”选项,利用大棚外的机械臂自动升帘,然后操作水肥一体机调节施肥和浇水的数据,进行田间管理。
日常工作多由机器“代劳”,麦麦提尼亚孜坦言:“有技术员指导,在温室大棚里种菜比以前轻松多了,一上午就能完成2个大棚的操作!”
效率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这两座温室大棚里的辣椒,45天后就能上市,保守估算能产6吨辣椒,一公斤5元,就能挣3万元。”莎车戈壁产业园聘请的山东技术员李学增说。
为了确保种好温室大棚菜,莎车戈壁产业园聘请像李学增这样的技术员12人,分别带着8名当地管理者,为种植温室大棚菜的农民服务。
如今,莎车戈壁产业园已建有3000座温室大棚、5000亩特色林果种植、1万平方米制种育苗车间、10万只羊良繁中心、200万只家禽养殖场、3万头猪养猪场和2000吨保鲜储藏窖、480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销售车间、3000平方米瓜果菜研发中心。
“1200座温室大棚已种有蔬菜。”魏新亚说,“我们正努力实现工厂化育苗、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的发展目标。”
戈壁变粮仓。科技正在改变戈壁荒滩贫瘠荒芜的旧貌,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武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