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阿图什市城区(5月28日无人机拍摄)。
数说克孜勒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积极推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坚持稳粮、优棉、强果、兴畜、促特色,围绕抓好种子工程、粮食安全、棉花生产、特色林果业、特色畜牧业、节水工程、智慧农业、农业产业化“八件事”,在地形地貌复杂、缺少耕地的现实面前,不等不靠,做活土地“文章”,种出生活的新希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宋卫国 克州记者站祖丽皮亚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素有“万山之州”的美誉。在这里,谷地、盆地遍布山间,山地占全州面积的90%,平地显得十分珍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州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用“活”用好土地上下足功夫,不断厚植发展动能。在这里,无论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还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克州正用勤劳和智慧在帕米尔高原创造一个个辉煌。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欢声笑语、农家院落里绿意盎然、昔日的戈壁荒滩林木葱郁……行走在“万山之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扑面而来。
搬出大山谋求新变
“麦麦提乌吉,你家的西红柿还有没有了?我想再进一些。”5月23日,刚刚从蔬菜大棚返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昆仑佳苑社区的麦麦提乌吉·希尔艾力,碰到了在社区开菜店的店主。
“这一茬全部被喀什客商预订了,等下一茬吧。”麦麦提乌吉不好意思地摇着头说。
34岁的麦麦提乌吉过去一直生活在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艾杰克村,这个藏在大山里的村子距离阿克陶县城400多公里。搬迁之前,麦麦提乌吉每天的工作就是放好家里的30只羊,妻子在家照顾孩子,全家人的收入仅靠这30只羊和一片退化的草场维持。
生活的变化是从搬出大山的那一刻开始的。2018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麦麦提乌吉和乡亲们一起搬出了大山,住进了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
和麦麦提乌吉一起居住在这里的一共有1665户6640人,麦麦提乌吉承包了大棚,种起了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王子”。“最近,我正在学驾照,打算今年挣到钱,买一辆新车。”麦麦提乌吉说。
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搬迁工程实施之前,阿克陶县就制定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思路,按照易地搬迁群众的意愿谋划新生活。
如今的昆仑佳苑成了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的乐园:古丽巴哈尔·阿洪创办了手工艺专业合作社;乃孜尔·艾依达尔圆了外出就业的梦想;阿依古丽·吐尔地艾买提成了耳机装配厂的工人;萨热·库尔班开起了小饭馆……
在绿树成荫、设施齐全的昆仑佳苑社区,人们在回廊里下棋、聊天,孩子们在小区里上学读书,就业率达到100%……如今,搬出大山的人们有了自己的新生活,翻开了人生新篇章。
深耕土地提质增效
“2020年,我家小麦亩产比2019年高出50公斤。”阿不拉江·司马义自信地说,“今年我要种出产量更高的小麦。”
阿不拉江是阿图什市阿扎克乡翁艾日克村村民,他家小麦产量的增加得益于克州开展的农业提质增效工程。
“虽然我们乡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7亩,但农民在地里精耕细作,硬是在1亩地里种出了过去1.5亩地的收成。”阿扎克乡党委副书记木沙江·亚苏甫说。
木沙江介绍,为了让有限的耕地产生更多的收入,阿扎克乡农民收获了冬小麦后,就种上了复播玉米,到了秋天作为青贮饲料,玉米收割完之后刚好又到了冬小麦种植的季节,这种“人闲地不闲”的方式让阿扎克乡粮食作物的亩产值大大提高。
2020年,阿扎克乡还实施了小麦品种改良工程,改良后小麦亩产量从过去的370公斤提高到了2020年的550公斤。
经过多年努力,木纳格葡萄已成了阿扎克乡特色林果的“金字招牌”。每年冬天,阿扎克乡都会开展特色林果种植培训,在木纳格葡萄生长的关键期,农业技术人员还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培训。2020年,阿扎克乡的木纳格葡萄亩产量达到2500公斤。
葡萄箱、葡萄干、冷库……围绕木纳格葡萄,阿扎克乡做出了大文章:在阿扎克乡产业一条街,当地农民在这里注册成立了22家企业,一年的总产值达1.2亿元。
“我家以前是种葡萄的,现在我开了这家公司,自己生产葡萄干,2020年总产值达到200多万元。”阿扎克乡布亚买提村村民努尔买买提·孜比不拉说。
2018年,努尔买买提成立了新疆荣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不到3年时间,就把葡萄干卖到了北京、广州、郑州、成都等12个城市,还吸纳了村里36人就业。
“人多耕地少,我们就得想办法算细账,从地里挖出更多价值,这样才能让农民富起来。”努尔买买提说。
庭院经济挖掘潜力
山里的地不适合生存,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人均地太少,便在精耕细作上做文章。如何能让薄土生金?克州又将发展的目光转向庭院的“巴掌地”。
今年57岁的阿不都吾甫·买买提是阿克陶县玉麦乡加依铁热克村村民,种了多年的地,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增收,还得开辟新途径。
2018年,阿不都吾甫开始琢磨起庭院内外、房前屋后、住宅附近的“巴掌地”。这一年,阿克陶县恒裕鑫鸽业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加依铁热克村,阿不都吾甫动了心思,养鸽子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庭院刚好派上用场。
说干就干,阿不都吾甫家里的庭院收拾出来后变成了“养鸽场”,10羽、50羽、100羽……经过3年多的努力,阿不都吾甫家饲养的鸽子规模达200多羽,现在每个月都能带来800多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阿不都吾甫又在庭院一角盖了棚圈,买来2头牛、17只羊,在庭院里专心搞起了养殖业。
在克州,像阿不都吾甫一样,尝到庭院“巴掌地”带来甜头的农民比比皆是。如今,曾经东一块、西一块的庭院“巴掌地”、杂草丛生的闲置地成为村民增收的“钱袋子”。
“发展庭院种植、养殖,既能增收,还可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进一步挖掘经济潜力,让每个庭院都发挥更大的效益。”克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加依铁热克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方建斌说。
采访札记
因地制宜谋发展
随便走进位于阿图什市阿扎克乡产业一条街上的一家企业,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轰鸣的机器声、忙碌的工人、成堆成堆的产品……这一切都显示这里是一片繁忙的热土。
如今,这条街上的企业已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22家,全年的总产值达1.2亿元。
一个乡镇能发展出一条“亿元街”,凭借的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还有人民群众的智慧、踏实肯干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隔着一条马路,就能看到成片成片的木纳格葡萄地,葡萄架上的枝蔓连成了片,扮靓了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
走进一家小商店,店主坐在凉棚下乘凉。“也就这段时间能清闲一点,等葡萄进入收获季生意马上就会好起来。我们现在也算是养精蓄锐,积蓄力量吧。”小商店店主说。
养精蓄锐,积蓄力量。这位店主朴实的话语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地处祖国最西端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无法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便利,也没有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各族群众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无法发展高端制造业,就向特色产业要效益;无法发展现代化、机械化农业,就精耕细作出成效;无法享受高铁带来的便捷交通,就依靠口岸寻找对外发展的契机……办法总比困难多,渐渐地,克州人民找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之路。
找准发展方向的克州,一定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5月27日,位于阿合奇县小微企业园的新疆中科沙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在打包沙棘原浆。近年来,阿合奇县大力发展沙棘产业,沙棘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沙棘产业成为该县支柱产业之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