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青年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地州 >

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老物件见证奔小康之路 处处都是幸福的模样

时间:2021-04-17 17:45来源:天山网 作者:yuchun 点击:
以前,70岁的刘拾三想象的小康生活,是家里有辆拉拉车。说起这个话题,他笑了:现在,幸福生活什么样,从村民家的院子就能看出来。 4月15日,记者走进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家家户户盖了新房,庭院干净整洁,不仅区分了种植区、养殖区、工具房等,有的
  

  以前,70岁的刘拾三想象的小康生活,是家里有辆拉拉车。说起这个话题,他笑了:“现在,幸福生活什么样,从村民家的院子就能看出来。”

  4月15日,记者走进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家家户户盖了新房,庭院干净整洁,不仅区分了种植区、养殖区、工具房等,有的村民还设置了“工作室”“家庭博物馆”。

  农家院落风景美如画

  刘拾三家住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库尔托别村。15日上午,他在院里种土豆的区域,用绳子拉出一条条笔直的线,然后和老伴一起沿着线翻地,“过两天,邻居就开始相互参观了,一定要把院子收拾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刘拾三说。

  “到了夏天,我们农家小院里的风景就像画里一样美。”刘拾三指着菜地一一向记者介绍,这里种茄子,那边种辣椒、西红柿、豆角,后院有杏树、梨树……

  刘拾三快走两步到屋前,指着正对院门的一片空地说:“这是中心地带,也是老伴种花的位置。到了夏天,村里的妇女就相互比谁家院子里花开得好,我家可不能落后。”他笑呵呵地说。

  刘拾三家新房子的地面铺着干净的瓷砖,他用脚点了点地面说:“以前的老房子靠烧牛羊粪块取暖,现在好啦,新房子安装了地暖。”

  屋里除了各类家用电器,刘拾三还买了个大鱼缸,每天闲下来,他就会坐在旁边,惬意地看着游来游去的金鱼。

  在院子里的养殖区,刘拾三养了五六十只鸡。“种的菜、养的鸡、树上结的果子,我们老两口哪能吃完,每年都要给亲戚朋友们送一些。”刘拾三说,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们成家后在城里工作,收入稳定,他和老伴啥也不缺,在村里过着自己喜欢的日子。

  老物件见证奔小康之路

  2019年,在村“两委”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刘拾三将家中的一间老房子整理出来,制作了展柜,里面放了近50件老物件。“这些是我们达斡尔族过去常用的马具、农具、家具。”刘拾三说,这些让当下很多年轻人叫不出名字的老物件,承载着时代记忆,见证着当地群众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79岁的鄂富常和老伴在自家院里盖了两间房子,门上挂了一块牌匾:鄂富常博物馆。一间摆放着百余件鄂富常亲手制作的弓箭、马爬犁、双马车、旱犁等工具以及一些家具;另一间挂着老照片。

  记者看到,在一个相框里面有4张照片,是不同时期的住房。“从地窖到土打墙,再到如今的安居房。”鄂富常说,这些物件、老照片记录着历史,能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好生活。

  传承老手艺日子富起来

  鄂富常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木匠,小时候他跟着父亲学了不少手艺。现在,他在院里搭建了一间“工作室”,回忆着以前各种工具、乐器、家具的模样,并尝试做出来。这些手工艺品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出要收藏,也有很多人慕名来购买。

  同样有着好手艺的刘拾三是家族第三代手工马具制作人。近日,他刚出售了一套马具,挣了2600元。“以前是在山上边放马边做,现在不放牧,地也承包出去了,有了充足的时间制作马具。”刘拾三笑着说。

  “以前做马具是为了换日用品,现在,依靠这门手艺增加了收入。”刘拾三说,乡干部和村干部都帮他推销,还在他家门口挂了“达斡尔手工制品传承人”的牌子,慕名来购买的人更多了。“我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要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yuchun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21-06-30 09:06
推荐内容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