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青年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喀什博物馆的北宋棉袍原来这么精美 4位修复师花费一年之功

时间:2021-11-22 17:29来源:新疆日报原创 作者:小彭 点击:
图为修复后的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新疆博物馆供图 图为修复前的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新疆博物馆供图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喀什博物馆二楼的历史展厅里,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被摆放在醒目位置,不时有游客被它的雅致色彩和精美饰
  

  图为修复后的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新疆博物馆供图

  图为修复前的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新疆博物馆供图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喀什博物馆二楼的历史展厅里,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被摆放在醒目位置,不时有游客被它的雅致色彩和精美饰边吸引驻足。

  被修复前,它们因褪色、残缺、糟朽,已破烂不堪……它们历经了怎样的“医治”,才恢复到从前的模样呢?

  镇馆之宝曾病害严重

  由新疆博物馆承担的保护修复喀什博物馆藏纺织品项目于2017年10月启动,历时3年,成功修复22件文物。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就是其中两件,是喀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喀什博物馆馆员王晓华介绍,这两件棉袍是工作人员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麦盖提县征集到的,外形几乎一样,都是绢布面,棉布里,开襟交领,窄长袖掐腰宽摆。“这两件棉袍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的前襟、领口、袖口和下摆边缘都镶嵌有缂丝花带。”王晓华说,缂丝工艺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手法,以相同颜色的丝为经线,不同颜色的丝为纬线,局部编织后形成各色图案。目前,这种工艺在新疆已失传,国内仅有苏杭一带保留,两件文物1996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由于两件棉袍华贵精致,一度引起学者关注,服饰的主人是谁?服饰上的缂丝工艺出自哪里?莫衷一是的争论为这两件文物增添了神秘色彩。近年来,两件文物病害严重,其中一件拿放的时候,已经开始掉渣,博物馆不得不暂停对外展览。

  4位修复师花费一年之功

  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纺织品组的马叶桢和3位同事承担这两件文物的修复任务。

  33岁的她已从业11年,修复过上百件纺织品文物,但这两件棉袍的修复,依然挑战不小,“污染、褪色、破损都比较严重。”

  首先用专用吸尘器整体除尘,用棉签或微潮的超细纤维布轻柔擦拭……棉袍有三层,大部分固定的面和里的缝线已脱落,需要分别修复里衬、填充物和外层。

  在分离里衬的过程中,修复人员发现,内部填充的棉花已经糟朽生虫。取出原棉花,棉袍会失去棉衣厚实的质感,考虑再三,她们换成同等厚度的脱脂棉。

  由于两件棉袍裁剪、缝制方式复杂,平整和缝合也相对复杂很多。“平整时,需在文物间放置垫板,正反面反复平整。缝合时,有时也需要将文物撑起,进行立体缝合。”马叶桢说。

  棉袍褪色较严重,修复人员用小样试验,不断染色调色,有的小样历经一个星期的染色调色,才和文物颜色匹配。历经1年时间,两件棉袍终于成功修复。“修复结束,我们才发现它们的颜色原来是绿色的,服饰工艺、缂丝图案的工艺都很精湛,整体针脚也很细腻。”马叶桢说。

  国内少有的缂丝工艺珍品

  在修复缂丝边缘部位时,马叶桢在一处松散的缂丝花纹中发现了缠金线。“当时很惊喜,发现缠金线,更能说明它比较贵重,也许能对缂丝工艺研究提供帮助。”

  缂丝自宋代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因其工艺极其费时费力,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寸,古代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缂丝工艺丝织品在唐代就已出现,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彩绘绢衣舞蹈女俑腰间的缂丝带,就是缂丝工艺丝织品,这种工艺发展到两宋时期已日趋成熟。缂丝工艺丝织品因极难保存,再加上制造成本特别高昂,目前,国内留存下来的此类文物非常稀少。“喀什博物馆的这两件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保存完整,工艺精美,属于国内少有的缂丝工艺珍品。”

(责任编辑:小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