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给我们带来惊喜多多,这次参展的209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就有111个。在展会现场,无论是别具一格的工艺展示,还是另辟蹊径的开发思路,大家都在一个“融”字上发力。
“融合”是非遗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展会上,无论是瑞昌“南竹”与伽师“北柳”各展风采,还是新粤两地切磋刺绣技艺,抑或是克拉玛依市剪纸协会老师与河南孟津剪纸传承人交流推广剪纸艺术的经验,我们都能感悟到,要想使非遗薪火相传,必须做好“融合”文章。
要让非遗在创新融合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非遗不能抱残守缺,必须不断吸收文化创新的养分,赋予其时代精神进行二次创作,才能使之活力迸发。此次展会上,“泥人张”的作品《收获的季节》让人过目不忘;一位新疆妈妈抱着孩子的泥塑栩栩如生……这些作品赢得观众赞赏,根本原因是工艺师把新疆元素和传统技艺融合得天衣无缝,令人耳目一新。元素融合是创新的一种,还有更多融合创新方式有待开发,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融合方式的创新探索,既守住非遗的内核,保证“原汁原味”,又对非遗进行思想内涵的深挖和重塑。
要让非遗在融入生活中得到广泛传播。非遗不能“曲高和寡”,而要“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要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就要使其亲近大众、走进生活、面向未来,正所谓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如此,非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得以体现。同时,大众也能在充分感悟非遗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满足文化需要,得到文化浸润,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要让非遗在融入市场中发展壮大。现在有个词叫“非遗新经济”,它重新定位了非遗在商业领域的经济属性和价值。前两年就有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非遗产业核心层规模突破1.4万亿元,非遗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从国内看,越来越多的创客借助IP设计,探索“非遗+市场+双创”的融合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非遗金字招牌,推动非遗元素融入大型旅游项目,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不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让非遗在市场环境中搏击、壮大,这也是非遗保护和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新疆具有丰富的非遗资源,非遗传承更应在“融”字上下功夫。融合本身就是创新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把握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坚持守正创新,使非遗既“活”起来又“火”起来,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从而让非遗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小彭)